武汉学子赴延安感受延川剪纸,剪出武汉

楚天都市报8月14日讯(记者肖杨通讯员刘丹)为深入了解陕西传统文化,日前,武汉科技大学实践团队来到了延安剪纸培训基地,深入了解并学习延川剪纸。

走进基地看“剪纸人”

延川剪纸立根黄土地,历史悠久,代代传承。延川剪纸堪称北方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延川为“民间剪纸之乡”、“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延川剪纸至今已有多年,黄河文化积淀浓厚。随着历史的发展,延安剪纸在自身基础上加入现代化元素,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剪纸艺术家高河晓表示,“从最开始的粗犷大气到今天融入工巧细致的特点,多元文化相互交融,背后是几十年的不断努力。”

“剪纸要心静,才可以做到。”刘燕是目前基地的培训老师,从17岁开始学习剪纸,到今年已经三十年了。经她手的剪纸作品已有数万件,其中十米以上作品已有数百件。打开作品,刘燕如数家珍,“这幅16米的神骏图,匹马,耗时一年三个月。”“这幅18米的龙腾盛世,条龙,耗时一年八个月。”“这幅16米的清明上河图片段,耗时两年。”说完后,刘燕开始动手展示,不一会儿剪出了生肖。每一个生肖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故事,蕴含在剪纸当中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基地人数并不多,每期只有几名学员能够坚持下来。学员王聪莉是一名聋哑人,20出头的她,经过4年学习,已经是一名成熟的剪纸人。据悉,最简单的生肖都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细如丝的连接线,一个不注意就是前功尽弃。

动手实践剪出“武汉”二字

了解剪纸艺术后,实践队员对此十分感兴趣,纷纷想上手尝试。“用陕北剪纸剪出武汉,就很有意义。”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队员们先用铅笔绘出“武汉”两字的字样,特意采用的鲁迅体。描摹结束后,开始着手剪。

拿起剪刀,有点无从下手,队员开始“头脑风暴”。不断讨论,不断尝试,两个小时过去了,依然不是很熟悉。王聪莉笑着拿起剪刀展示,队员经过不断观察,发现剪纸过程中纸张45°偏转,剪刀顺着方向戳进去,但实际裁剪过程还是主要应用剪刀尖。“武”字的提钩边缘细处,没有平时基础的训练,无法直接下刀。实践队员开始动手用刀雕刻,仍是不得要领。最后在王聪莉的指导下,先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成功迈出一大步。

剪出“武”字之后,“汉”字就显得更容易上手。但交叉之处仍是一大难题,不断尝试,由一人到两人,再到三人的不断合作,翻越了这道难关。总结经验,汉字书写过程的连笔,但在实际过程中是有弧度的。“弧度这里应该剪刀动,同时纸也要随着转,这样才会有弧度出现。”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尝试,最终成功剪出“武汉”两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