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一剪裁时光一针一线缝岁月
一条软尺,一支粉笔,一把剪刀……裁缝蒋英雄正在一块布上算量,裁剪,店里挂着各式精美样板衣,缝纫机的吱呀声荡满了整个屋子,与窗外的汽笛声形成鲜明对比。
00:40在这个工作室里,每天都会诞生新的衣服。他将自己所有的爱都缝制在旗袍中,4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他从普通的裁缝进化成高级定制设计师,从一个老裁缝人成为影响很多人的老讲师。
藏在缝纫机里的故事
说起裁缝,脑海中最先闪出来的,就是坐在缝纫机前为裁出彩色童年的母亲忙碌身影,长大后被闲置被当成书桌的那台缝纫机。
缝纫机曾是气派的象征,如今只能委身于城市的角落,时代的变迁让曾经鳞次栉比的“裁缝店”像跨越半个世纪一样,已经鲜为人知了。
蒋英雄,一个传统的手艺人,经营服装工作室多年,制作服装、设计样式是他的老本行。
但又是一个特别的人,因生病导致高位截肢,每天出行离不开拐杖。但他没有被生活打败,脚不方便,但手还是能动的,还能靠这双手养活自己。
在多方面考量后,他与妻子一起合开了一间家庭式的裁缝部。
从跑板房车间、面料辅料市场,到搜集服饰资料,手工缝制,修改纸样,盯质量做工,这期间有无法想象的艰难。但夫妻两人同心协力,还是将这份事业做得红红火火。
穿针引线、双脚轻踩踏板,短促的声音响起,就知道那便是缝纫机转了起来。
在这些缝纫机上,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一刻要穿的结婚礼服,做出了新疆多民族特色的服饰,也做出了女子爱美的旗袍,做出了大型连续剧《库尔班大叔和他的子孙们》的演出服。
蒋老师用沉淀了40多年的技巧手法,不管是否盈利,坚持为每一位顾客量身订制每一件衣服。
裁缝这份手艺,养活了蒋师父一家人,也给他了生活尊严与尊重。
珍惜老手艺并传承它
几尺布料、几个数据、一把剪刀、加上针线,就能诞生出一件合身的、顾客满意的衣服,这件事本身就让人觉得兴奋。
从蒋师父到蒋老师,这不止是称呼的变化,也是他一路来的见证。年5月17日,蒋老师应新疆残疾人双创基地邀请,在基地开设工作室,并向社会上招募其他残疾人开培训班,教他们学手艺,开展新的未来。
这次见蒋老师时,他正领着学员们为小学生制作拳击手套。
裁剪、缝纫、翻面,各有所职、各司其职。他们有人肢体残疾、有人智力有些问题。但在工作中,看不出任何不同。
在这里,了解不同面料适合制作的服装,从量体、计算、画版、裁剪、缝纫……在蒋英雄老师的实操指导和讲解中,每天能学会做一件新技能!
“我尽自己的全力,想带动我们残疾人就业,这是我第一次开培训班,他们如果愿意留下来的话就留下来,我给他们发工资!”蒋老师说。
生活的希望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怀抱憧憬,终究会收获成功。这或许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独特魅力所在吧,在为别人照亮前行路的同时,也是在成就自己。
用爱设计的服装会更合身,蒋英雄设计的不是服装,是他的一生所爱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