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年在香港上演的《花样年华》,故事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影片中张曼玉上镜的旗袍,足足超过20套之多,再现了中华文化的旗袍之美。而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今天(14日)独家探营将于4月17日开幕的广东省博物馆的年度大展之一《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再现一段“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讲述穿越百年的香港“长衫”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至今仍有教授裁剪长衫课程,如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自年开办长衫班至今,历年学员已累积至数千人。从年至今,香港工会联合会亦举办旗袍裁缝技术证书课程。学员们以退休人士或家庭主妇为主,并经常额满,证明香港一班钟情于缝制长衫的市民,至今在延续一段属于中华民族的不朽衣着时尚。
而在广州长堤真光中学的女生,今天依然穿着与香港真光中学同样的校服。
香港真光中学冬夏季校服。香港真光中学的前身为年由美国人那夏理女士建立创立于广州的真光书院,年迁至香港,成为本土名校。年以后,该校校服为蓝色麻质布长衫,年代改用阴丹士林棉布,时至今日,真光中学依然以长衫作校服。广州长堤真光中学现在也穿的是同款校服。
多件长衫,近百张绝版的历史照片连同50多件相关月历牌和香烟广告画,还有包括衣车、熨斗、缝衣针、裁剪刀、针顶等20多件制作长衫工具,现场配以滚动播放着“年代香港街头剪影”、“年代香港长衫时装表演”等珍贵历史影像视频,在布展师绝妙的灯光映衬下,将参观者带进一个“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展厅。
展厅一角。
由广东省文化厅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香港历史博物馆共同承办,将于年4月17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香港女装长衫的历史沿革、香港的长衫因缘、长衫的缝制、长衫潮流下的香港商品广告四部分,全面讲述清末至今以“香港长衫”为主题的香港女性服饰的沿革和演变、长衫行业的变迁、长衫的制作工艺以及一个世纪以来香港女性与长衫的精彩故事,带您品味香港百年时尚韵味,感受香港社会和女性地位之变迁。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品中还包括朱玲玲、苏玉华、林黛、狄娜、利孝和夫人,梁洁华,华慧娜等香港明星、名媛的长衫。展览将持续至年7月17日。
展厅一角。
▋“长衫”更昭显“女穿男袍”起源
《百年时尚:香港长衫故事》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段小红告诉记者,综观海峡两岸均用“旗袍”的称谓,只有香港交替使用“长衫”和“旗袍”,“长衫”一词散发着香港独特的文化气息。
英语单词“cheongsam”专指女性的旗袍,正是从长衫粤语发音音译而来,早已被收入牛津英语字典。香港长衫于20世纪中叶进入黄金盛世,创造了不朽的传奇,在过去逾百年间,香港女装长衫兼容并蓄,历久常新,深刻地反映了香港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变化。
早在长衫前香港女子的服饰:香港浅紫地提花衫裤套装。
在香港,旗袍有一个更为普遍的称谓叫做“长衫”。最早,广东人管男装中式长袍为“长衫”,及至20年代通用于男女装中式袍服,并一直成为香港普罗大众和长衫裁缝师傅间的日常用语。
香港女性穿着长衫的风气肇始于内地服饰文化的改变,特别是年“五四”运动期间女穿男袍的现象,以及年国民政府确认长衫为礼服的规定。人们最初将这种类近广东女性惯穿的“衫”叫做长衫,更多是因为本身只是衫身加长了。而把女性袍服也称为“长衫”,更是从本义上反映了女穿男袍的文化起源。
▋上海裁缝:香港长衫的技术基础
香港长衫的萌芽,可追溯至晚清女性服装变革。清代前期明令禁止满族妇女仿效汉族妇女服装的宽衣博袖,但清中叶以后皇权衰落,社会竞尚奢豪,至清末满汉两族的妇女服装皆装饰华丽,并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衣服剪裁亦趋于贴身修长。
20世纪初,女装流行瘦长的风格,由于衣身袖子窄了,连带镶边也相应狭窄。
辛亥革命后,称为“文明新装”的大襟衫裙在上海、广州等地兴起。“五四”运动后,女穿男袍渐成风气,并增添女性化元素。至20年代后期,在香港穿着这些长袍的女性,主要是学界师生、大家闺秀、歌影伶人和妓院莺燕,一般妇女仍穿着大襟衫裤。当时香港流行的长衫直身无曲线,并饰以滚条和花纽。
-年代香港《瑞昌西药行年历广告画》女子长衫图。
至年代,上海的月份牌名家杭樨英作品《兴记书庄年历广告画》。
30年代初,紧窄腰身和突显身段曲线的旗袍已在上海大行其道,并造就了大批旗袍裁缝。同期香港社会较上海保守,未有紧贴国内的女服潮流。30年代末,上海和广州相继沦陷,两地裁缝南来香港逃避战祸,为香港长衫行业带来自主的契机。
年香港《源和洋行年历广告画》的女子长衫图。香港月份牌大王关蕙农的儿子关祖谋所绘。
这贴家庭合照反映长衫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已成为香港不同阶层和年龄女士最普遍的服装。
香港长衫的黄金时期是上世纪50至60年代,这主要归功于从上海迁居到香港的长衫师傅们,他们带来了海派旗袍的技术,在香港开班授徒,为香港长衫的巅峰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香港拉头马活动中着穿着长衫搭西式外套女士。
40年代中晚期中国政局动荡,更多上海裁缝跟随主顾移居香港,给香港长衫带来厚实的技术基础。50年代,香港女性相继投身社会工作,开始讲究衣着潮流。这时香港女性认为长衫最能表现她们的体态美,使长衫成为城中女性最端庄的外出服和上班服,是女性在社会和知识上与时并进的标志。战后的香港并不富裕,香港长衫以简约为时尚。这时期的香港长衫中西合璧,如采用西式立体剪裁,使女性身体曲线更突出;单色或印有抽象图案的长衫大行其道;配有西式外套的长衫套装在冬天亦甚受欢迎。
60年代中,香港成衣制造业蓬勃,西式成衣五花八门,相形之下长衫既费时又昂贵,长衫学徒锐减,加上年后大批长衫老主顾移民海外,香港长衫业陷入低潮。
上世纪60年代穿着长衫的女人行走在香港湾仔的街景图片。
70、80年代,香港长衫虽不再普及,但仍获小众拥戴,是女性出席隆重场合的首选服装。部分中上层女性仍以长衫作日常服装,不少影视女星穿着长衫出席场合,长衫更是香港选美活动的指定服装。这时期的香港长衫细致讲究,造价不菲。
年代至今,香港长衫翩然回归,展现其独特的内涵和生命力。
20世纪末东风西渐,“中国风”在国际时装界掀起热潮,香港的设计师也为长衫加入新元素,使长衫得以跻身国际时装领域。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后,本土的民族意识增强,使香港人更认同长衫的民族象征意义。时至今天,香港长衫既承袭传统,亦改良重塑,体现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
▋缝制:工序长达20多道
缝制一件长衫的过程繁复,包括度身、打样、剪裁、熨烫、刮浆、缝合和试身等20多道工序。客人订造长衫前,须先拣选衣料,并告诉师傅心仪的款式。
无袖橙红凤凰牡丹暗花肩开丝质夹长衫。这件长衫最大特色是胸前和侧衩均缀以精致的如意云头图案。这是年胡传真师傅为其长女胡美凤女士缝制的结婚礼服。
首个工序是“度身”。30年代前香港社会保守,加上长衫较宽身,师傅用硬尺配合目测便能掌握尺寸,至50年代为更准确缝制贴身的长衫才使用软尺。长衫师傅皆使用十进制“唐尺”。度身后,大多数师傅会利用“粉线袋”直接在衣料弹画粉线“打样”,俗称“打粉线”,根据线条剪裁衣料。少数师傅则会绘画纸样。长衫师傅剪裁衣料的设施称为“裁床”,在弹丸之地香港,“裁床”兼师傅的工作台、熨板、储物间以至睡床。除缝纫机外,其他裁缝工具都会搁在裁床。
上世纪30年代的女士喜欢在长衫内穿上有蕾丝花边的衬裙,精美的花边在裙侧的开衩初若隐若现。
长衫师傅紧接会用熨斗平整衣料和“归拨”。即根据人体曲线,用熨斗把衣料归直或移位。在制作过程中,长衫师傅不时会用面粉、滚水和白矾混合而成的浆糊,在衣料适当部位上“刮浆”,增加硬度便于剪裁、定位和缝合。
粉红素身肩开无袖夹长衫连长袖透视外套。
“缝合”分手缝和机缝。传统工艺长衫很多部位需要手缝,且每唐寸(约1.5英寸)缝上18针才算精致,缝针有粗幼长短以应所需。缝纫机50年代才在香港普及。时至今日,长衫师傅仍然沿用便于控制速度的脚踏缝纫机。
深蓝地手绘花叶纹无袖夹长衫。长衫面料为深蓝色“柯根纱”,前幅以国画笔法手绘盛放的牡丹和芍药,先绘后裁。深蓝缎边内镶红芽边,非常精致。
“试身”通常只试“光样”,即未加装饰的半制成品。长衫装饰如滚条、盘扣和花纽等亦要求甚高,展现长衫师傅日积月累的精湛工艺。
这套精致花纽由浦明华女士制作,形态千变万化。蒲明华有40年制造花纽经验,是香港现存少数的传统花纽师傅之一。
▋长衫背后的故事
令人瞩目的是,现场展品中还包括朱玲玲、苏玉华、林黛、狄娜、利孝和夫人,梁洁华,华慧娜等香港明星、名媛的长衫。
年影星杨紫琼女士穿着长衫出席第55届康城电影节。本次展览特别展示了这件长衫。
杨紫琼这件长衫在传统上加入创意,包括“背开式”高立领,展露两肩和上背。左侧从大腿以下开衩,开衩处缀上透视百褶裙。雪纺面料钉满珠片,华丽夺目。
其中包括粤剧名伶马林绮梅女士和其长女的长衫。马林绮梅是年代粤剧名伶苏州妹,其长衫多为年代制造,其女儿的长衫则是至年代制造。马家每月都会邀请一位固定的上海师傅到家中订造长衫,马夫人及其五名女儿每人每次做三至五件不等,长衫的衣料和款式都是由她们自行决定。马家其中一女儿忆述在年代订造一件夏天长衫的手工费为6元,款式较隆重的则要9元。
从至年代,长衫一直是马氏家族母女的日常服装,穿着长衫是她们的习惯。马林绮梅的长女现已80多岁,仍有穿长衫,但她现在已改往深圳订造长衫。
岭南派画家梁洁华博士的长衫也在展览之列。梁洁华为香港已故知名商人梁銶锯博士的女儿,为岭南派画家。在少女时期,梁博士已喜欢穿着长衫。其丈夫王泽生是香港大学培育的首批建筑师,后来更出任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有极多的社交活动。至年代期间,不论在香港或海外,梁博士都喜爱身穿长衫陪伴丈夫出席各类活动,成为她主要的礼服。
梁博士每年订造长衫约三至四次,每次约两至三件;实际订造长衫的次数及订造长衫的数量,则依当时所需参加活动的多寡而定,如有多些大型活动,便会订造多些长衫。长衫的款式与选料都由自己所选。梁博士的长衫主要是由来自上海的张水发师傅制造。梁博士一直光顾张师傅,直至他于年移民加拿大为止。
至年代,很多电影明星喜欢穿着长衫,展示千变万化的款式。这里以两位女星为例,可见长衫可为她们塑造层出不穷的形象,令人目不暇给。
林黛(-),原名程月如,为至年代香港影坛红星。年凭电影《翠翠》一举成名,曾四度封为亚洲影后。年林黛自杀而死,终年30岁。
狄娜(-),原名梁帼馨,于年加入影坛,曾以性感造型拍摄多部电影,包括《七擒七纵七色狼》及《大军阀》等。狄娜于年代息影后转到中国大陆发展航天及人造卫星事业,与不少高官商人关系密切,使其蒙上了神秘传奇的色彩。由于她的一生充满传奇,故有“奇女子”及“香江才女”之称。
华慧娜为香港著名的美容仪态专家,穿着长衫是她最突出的形象。华女士从中学到现在,都是穿着长衫。除了乘坐飞机外,无论是日常生活、上班、出席宴会或其他隆重场合,长衫都是她不二之选。华女士喜欢穿着长,因为订造的长衫是独一无二的,不会与其他人的衣服相同。她认为长衫耐穿、不会过时。即使穿着同一件长衫出席不同场合,只要配衬不同的饰物,便可有无穷的变化。此外,长衫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深受其英藉丈夫欣赏。
华女士特别喜欢在长衫外再加外套,成为长衫套装,再配衬相同颜色的鞋和手袋。但华女士的外套多是买回来的成衣,然后再配衬合适的布料,交给长衫师傅缝制相配的长衫。替华女士做长衫的师傅来自上海,华女士并没有订造长衫的固定周期,也说不定每年会订造多少件长衫。她如遇到喜爱的布料,就会先买下来,然后交给裁缝师傅。每次交给裁缝的布料数目不定,最多的一次是交了幅。
香港无线电视非执行董事利孝和夫人陆雁群的长衫。浅黄丝质印花配粉红色肩开逢袖夹长衫。
利孝和夫人原名陆雁群,为已故商人利孝和先生的妻子,现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利孝和夫人穿着长衫的形象深入民心,每年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举行台庆,观众都可在荧光幕上一睹利夫人穿着长衫的风采。其实,在出席其他场合时,利夫人也会选择长衫。利夫人喜欢穿着长衫,她认为长衫十分适合她穿着,而且利孝和先生生前亦特别喜欢她穿着长衫,因此穿着长衫的习惯便维持至今。
为利夫人做长衫的是本地师傅,利夫人订造长的周期不定,订造长衫的数量也没有限定。每当她看见认为是“可造之材”的布料时,她便会构思长衫的款式和各部分的配衬方法,然后把布料买下来,交由裁缝师傅制造。每件长衫的设计都别出心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