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家长们真是拼尽了全力,穷尽了方略。每天都有不同的学霸、鸡娃、牛人在增加父母们的焦虑。但为什么钱花了,时间和精力付出了,支持到位了,自家孩子的表现还是那么不尽人意呢?
中国有句古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或许,这个缺失的环节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做家务。
与读书学习相比,家务的技术和价值含量显然是处于“低端”的。这从很多家长的态度和观点就可以看出来。
做什么家务,浪费时间!还不如用在学习上。做家务不用专门学,长大自然就会了。不纠结于家务这种小事,将来才能做大事。喜欢做家务,能有多少出息?将来请人全包家务,那才叫成功。
实际上,家务的效用是被低估或误判了。既然大家都信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那我们就看看闻名的哈佛大学是怎么说的。哈佛公布了一项长达75年的研究成果,其中做家务这件事足以颠覆常人的认知:从小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学业更有成,职业成功率更高,生活更幸福!
做家务的基础利益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所谓家务这种小事,根本就不小。家务这两个简单的字,涉及门类和领域之多,事项分类之细,时效性要求之强,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职业岗位。
善做家务的人都是个全才,能文能武。你需要集清洁工、厨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搬运工、插花师、设计师、网管、维修工、采购员于一体,左右开弓,兼容并蓄。
让孩子做家务,究竟有什么好处?
l培养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孩子小的时候,哪怕叠毛巾、递东西、擦桌子这样微不足道的“边角料”都能让他们开心不已。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能帮大人做事”,这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认同。
l强化责任担当。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做家务能让他产生当家作主的感觉:每个人都在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不分年龄大小。他们不能事不关己,置之度外。
l提高管理与合作能力。
很多时候,家务需要成员配合完成,像烹饪、大扫除、大采购等。这是最接地气的成员协作形式,让孩子体会到不能只考虑自己,要考虑整个团队。
l锻炼精细动作能力。
很多家务活需要耐心细致,如针线、手工、裁剪等。孩子在高度专注投入的时候,他的大脑发育是被大大促进的。
l树立成本控制意识。
家务的投入不仅有时间、精力,也有费用。让孩子参与生活支出的管理,身体力行,可以培养他的财商。“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l让孩子更独立、勇敢。
做家务的过程中,涉及到水电气的使用,要用到各种刀具、工具、器械、设备,很多家长怕孩子受伤。实际上教会孩子规则比把他放在罩子里更安全。因为孩子在实践中锻炼了“趋利避害”、自我保护的能力,这种效果比空洞的规劝说教强一万倍!
l有助于系统思维的形成。
做家务并非都是零打碎敲的“补缺”行为,它们常常用到系统思维。比如做一顿全家餐,从采买到备料、洗切,再到烹调、摆桌布盏,吃完饭还要洗刷归整,这难道不是一个体系化流程吗?如果没有系统思维,就会手忙脚乱,占用时间长,成就感也不高。
升级版的家务价值
如果孩子做家务不是出于被迫或者无奈,而是发自内心真正的喜欢,把它当作一种研究或爱好,这样的家务能力是可以与自己的学习能力搭接的。
以前曾听到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孩幸运地接到了哈佛的offer。毋庸置疑,她的学科成绩和个人能力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但这并不稀奇。因为每个被哈佛录取的学生都有着傲人的学术表现。
这个女孩最个性的地方在于她的爱好:做苹果饼。与学生们普遍填写的科研、竞赛、慈善、社工、社团等活动相比,烹饪显然更为小众,因为很少有人会把这种俗世技能用于世界高等学府的申请。然而牛如哈佛的名校也并非依照思维惯性来挑选学生,他们更会不走寻常路,善于旁逸斜出!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着手做苹果饼,不断探索和改良配方,不断推出新品,她需要多大的精神动力?这里面的不懈、细致、坚持和深究能力,无论迁移在当前的学习上,还是未来的工作上,都是必需的基础能力。
任何事情,只要做到了极致,它就具备了专业的价值。哪怕再低端的家务,也将呈现出高端的能量。
如果说做家务还能锻炼计算思维,可能很多人要笑了。但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前面提到家务活里涉及到多环节的任务统筹,需要系统思维。但系统观念只是一个基础,我们要想优化,还必须落实到具体数据上。
孩子们在数学中经常遇到以做家务为内容的统筹题:
给客人沏茶。每项事情所需时间如下:洗开水壶1分钟,烧水15分钟,洗茶壶1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2分钟,依照最合理的安排,几分钟就能沏好茶?平底锅煎饼。煎一面要2分钟另一面1分钟,一次可以同时煎4张饼,小红煎了6张饼只用了5分钟,她是怎么做到的?水龙头接水。四个小朋友各拿一只水桶同时到一个水龙头前,他们只能依次接水,每个人用时分别为5分钟、3分钟、7分钟、2分钟。要使他们等候时间(包括接水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接水顺序?这个总和最少是多少分钟?
计算思维最初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M.Wing)教授提出并定义的。它的实质是通过人与电脑合作来解决现实或未来的问题,包括如何进行问题拆解、把问题抽象出来、进行模式识别、设计算法等。
怎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是社会各个层面的追求。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家务,如果不花点心思积累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分析,光凭经验或感觉,就会停留在低质劳动上,体会不到思维升级的妙处。
用传统的手工计算方法解决统筹问题,简单的尚可应对,复杂的就勉为其难了。但如果引入算法模式,借助于电脑程序,则要省劲的多,事半功倍。
有些学习编程的孩子,已经在帮爸爸妈妈设计家务流程,给自己精细化时间安排,这就是把计算思维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
做家务的至高境界除了在一个细分项目内进行垂直的深入研究,或者把它与AI时代的数据处理相结合,还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认识一个小男孩,把家务做出了新创意。疫情长假期间,他每天负责刷锅洗碗。按说“洗刷刷”这种工作很多小孩都讨厌做。他却乐在其中,边洗碗边背英语课文,一举两得。
她妈妈录制了很多“洗碗英语”的视频,发到朋友圈里,得到很多人的点赞。后来小男孩不满足于背课文,就在每次洗碗时向小朋友介绍学习和生活经验,介绍他看过的英文读物以及他的阅读心得,经过这样的锻炼,他原本就很棒的口语更上层楼。
还有一个女孩,从小就特别擅长收纳整理,所有的东西物品都有条不紊。这种分类能力映射到学习上,也体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她做的笔记永远是条清缕晰,有章有法;她的阅读速度也极快,一本书随手一翻,就能提取出其中的框架要点。
这样的学习能力不造就学霸就怪了。女孩也很喜欢分享作为“整理达人”的经验,很多同学、朋友跟着她学,不仅房间变整洁了,生活习惯变好了,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提高了!
孩子应该从什么时候练习做家务?哈佛的专家建议是越早越好。从3-4岁开始是比较可行的做法。当然有的家长比较心急,甚至在孩子刚会走路,约1岁半的时候就开始锻炼他的家务技能。这时候的做家务,对孩子来说,他的感觉与玩游戏是等同的。无论如何,这是一项有益终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