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冲刺刀剪第一股资本市场不讲老字

文|AI财经社杨俏编辑|郭璐庆2月2日,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小泉)将接受创业板发审委审核。如顺利过会,这家企业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刀剪第一股”,续写具有年历史的“张小泉”品牌传奇。靠着一把剪刀,撑起了超4亿的营收。张小泉做的是小生意,但圈定的却是日常消费的大市场。但是,技术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刀剪天然具有更换频次低的特点,库存占比较高也不争的事实。需要看到的是,仅仅凭借“老字号”招牌,并不能在资本市场中无往不利。恰恰相反的是,无论是全聚德(.SZ)还是狗不理,都未能在资本市场延续老字号本身的品牌辉煌。这次,张小泉闯关IPO,资本市场会给出怎样的评判?“一把剪刀”撑起4亿营收“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这是刀剪界流传甚广的一句话。而北方王麻子早已易主南方新东家广东阳江的民企金辉刀剪;曹正兴菜刀如今早已停产,在市场上难寻踪迹。百年历史刀剪老字号企业发展各不相同,张小泉成为了刀剪界冲刺A股的第一家企业。张小泉剪刀已经有多年历史,因其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称赞,更因其良钢精作家训世代留传,曾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更是在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博览会、首届西湖博览会获得奖项。年,张小泉被商务部认定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此次冲刺上市的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主营聚焦于刀剪业务,主要制作剪具、刀具、套刀剪组合和其他生活家居用品。依靠不足10元的成本价,撑起了张小泉超4亿的营收。招股书数据显示,年至年,张小泉自制产品总体的平均单位材料成本价分别为7.58元、7.59元、7.56元,其中,单把剪具在年上半年的单位材料成本仅为3.31元,单把刀具成本为5.99元。张小泉于年至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3.14亿、4.10亿、4.84亿和2.5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万、.31万、.54万、.18万元。此外,张小泉的生产模式除了自主生产之外,更多的来源于OEM代工生产。张小泉表示,“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能无法满足销量持续增长的情形。通过外协加工的方式,满足下游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提升市场份额和知名度。”报告期内数据显示,张小泉在自产产量方面,年至年上半年,产量分别为万、万、万、万,OEM产量分别为万、万、万、万。AI财经社经过计算得出,年至年间,张小泉OEM生产的产量为自产产量的2.17倍、3.26倍、3.02倍。年上半年,自产产量不足OEM产量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张小泉至少有60%以上的产品是通过委托代工等方式进行生产的。张小泉认为,“刀剪行业企业均采用外协加工弥补产能不足的管理,所以公司采用外协加工产品的方式提升产能,符合行业的惯例。”一边是代工占比逐年攀升,一边又是存货难以消化。在流动资金方面,张小泉也表示,公司存货金额较大,且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存货主要为库存商品。招股书数据显示,年至年,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万、万、1.12亿元。年的存货余额占其当期流动资产的37.51%,相较于年末上升了37.95%。年,其库存商品占比总额为.85万元,同比增长了44.42%。库存商品的余额增速既高于库存整体的积累速度,也高于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而且,张小泉的存货周转率在逐年降低,尤其是年,存货周转率仅为2.9,低于行业均值3.81。相比于上升的库存,张小泉却要募资承诺扩产能。张小泉表示,此次上市计划募资金额中的3.54亿元用于阳江刀剪智能制造中心的产能扩张。募资计划与库存量大背道而驰,是否减少代工,不得而知。面对内部隐忧的张小泉,也需应对外患。刀剪制作行业门槛偏低,生产企业众多,且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统计数据显示,主营业务年收入在万元及以上的刀剪企业仅家左右,该细分领域绝大多数小企业依旧处于散乱阶段。投资人张南提出疑问:“市场上有那么多的刀剪品类,质量差不多,为何非要买‘张小泉’呢?”老字号除了老,还剩什么?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情怀和记忆都会被人格外珍惜。尤其像“中华老字号”,承载着质量、信誉和文化记忆,也曾拥有过光辉的时刻。百年的全聚德,曾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几度登上国宴的餐桌,许多中外游客到北京旅游也要吃上一次全聚德。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一路顺风顺水的全聚德,在7年迎来了高光时刻,登陆资本市场。年更是迎来营收的顶峰,当年全聚德营收近20亿元,净利润超1.6亿元。穿过时代的洪流,留存至今,本身就很难得。情怀、品质都是其与生俱来的光环。如果连品质都无从保证,那么连同情怀都会被粉碎一地。达到顶峰后,全聚德业绩开始连年下滑,年至年,营收分别为18.6亿、17.8亿、1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亿、.2万、.7万元。到年前三季度,全聚德的营收为5.2亿元,同比下降56.7%,净亏损2亿元,同比下降.4%。截至最新收盘,全聚德市值为30.4亿。在年公布的中国品牌价值强名单中,“全聚德”三个字的品牌价值高达亿元。另外一家餐饮界出名的老字号企业“狗不理”,也曾盛极百年。作家梁秋实曾在《雅舍谈吃》中这样形容“狗不理”包子:“当时天津包子里面的汤汁极多,一口下去能喷到对面人脸上。要是不小心流到袖子里,能一路烫到后背。”年春晚的一场相声,“狗不理”声誉达到顶峰,享誉全国。“竹板这么一打呀,是别的咱不夸,夸一夸这个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包子好在哪?它是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就像一朵花。”声誉的浩大也迎来了资本市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2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