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非遗丨任氏剪纸一剪一刀勾勒锦绣太原

走进迎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任氏剪纸传承人任丽红的工作室,犹如来到剪纸艺术“大观园”:中国结形状的“福”、窗户上贴的“福”……一个“福”字便有十余种形式;传统的“龙”“凤”图案剪纸,以及“梅、兰、竹、菊”随处可见,形态各异。在众多作品中,一幅清新淡雅的荷花剪纸格外引人注目。粉红的花朵、碧绿的荷叶、线条勾勒的水面,远看如水墨画一般。任丽红介绍,剪纸的制作工艺有很多种,包括单色、染色和套色,这幅荷花图就是典型的套色工艺,颜色不同的部分单独剪出来后,再进行组合。

虽说是“剪”纸,但剪纸工艺中常用到“刻”,尤其是细微部分,用雕刻工艺,能把细节刻画得更加完美、生动。

作为任氏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任丽红娴熟掌握了剪纸工艺的各种技法,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她的十米长卷剪纸作品——《56个民族大团结》,用56个民族的代表形象,表现了各民族的特点和服饰。该作品创作历时两个月,整幅作品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意味无穷。此外,她的“迎泽区名胜古迹套系”作品,多种技法并用,栩栩如生地勾勒出老太原“地标”。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从业者众多,但大家的创作方向主要集中于传统内容,如龙、凤、生肖、团花等吉祥图案。要让剪纸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任丽红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也不断思考、探索剪纸工艺的突破与创新。

太原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太原经济的重要组成和发展内容,剪纸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把剪纸做为宣传太原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成就和推动旅游经济的载体,不仅赋予了剪纸“太原旅游文化使者”的新使命,也会让更多人了解剪纸、认识剪纸并爱上剪纸。

在桃南小学担任美术老师的任丽红利用暑假时间,从食品街到文庙,从东山到汾河,足迹踏遍太原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处,她都拍照留影,搜集资料深入了解。一次次采风让任丽红进一步感受到太原厚重的历史遗存:一个不起眼的庙宇,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从小游玩的文瀛公园,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在这里交集;古庙的青砖、老店的商誉,任丽红“触摸”着不一样的老太原,也被这个城市历史的厚重感深深感动着。

带着更深的理解和认知,任丽红开始画图创作剪纸初稿。阴刻、阳刻、镂空……她用剪纸语言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和热爱,涵盖了崇善寺、大关帝庙、孙中山纪念馆、藏经楼等历史建筑,以及南中环桥、红灯笼体育场、火车南站等现代地标的剪纸作品相继面世。太原的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成就与古老的剪纸工艺在这里融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幅十米长卷囊括了太原几乎所有老字号品牌。”随着任丽红将长卷缓缓打开,一个个老字号呈现在眼前:冒着热气的老鼠窟元宵、让人垂涎欲滴的认一力水饺、浓香飘散的宁化府陈醋……“宁化府用异形的字体表现,醋坛子对于山西醋文化的表达直观明了;老鼠窟元宵剪裁出的气体线条,主要表现元宵的新鲜美味……”任丽红一一介绍作品的创作主旨和表现手法。虽然笔者算不上内行,但也能感受到作品剪口整齐、光洁、均匀,线条精美流畅,可谓“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

这些作品镶上精致的相框,做成精美的锁匙扣,印在美丽的长裙和购物袋上,走进了太原市各个景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入选太原重大活动的纪念品行列,承载着人们对太原的美好记忆,被带往世界各地。

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热爱,才能不断发扬光大。任丽红把剪纸工艺的传承作为自己的使命,年,她在桃南小学开设了剪艺阁工作室,将家传的剪纸和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迈开了传播传统文化的第一步。

任丽红抱出厚厚的一摞剪纸教材,“《小学剪纸》《剪纸艺术》,这些都是我自己动手编纂的剪纸工艺教材。”在桃南小学剪艺阁工作室墙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有任丽红的代表性作品,也有同学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在任丽红的努力下,累计有两千余名学生受到剪纸工艺的熏陶,余名学生具备基本的剪纸工艺基础。

如今,任丽红不仅仅在学校开设剪纸课程,还组建了一支非遗传承人队伍,以公益的形式传播剪纸工艺。在碑林公园、关帝庙博物馆、双塔公园等地,已经开展近场现场演示、授课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将尽我所能,全身心投入到剪纸工艺传播事业,让这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任丽红说。

来源:迎泽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