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本人很少下厨,对于刀剪品牌知道的很少。
由于张小泉菜刀拍蒜断裂事件,导致我最近几天经常刷到国内几个比较有实力的刀剪品牌,包括:王麻子、十八子、张小泉等。
在这些刀剪品牌中,做得最大的恐怕要数张小泉。因为它是国内刀剪领域唯一一家上市的公司,年营收达到了7.6亿元,净利润也达到了.28万元,净利率为10.36%。那么问题来了,卖刀剪是一门好生意吗?
要想知道是不是好生意,我们首先就要定义什么是好生意?
可能有人会说能赚钱的就是好生意,也有人会说高毛利的生意就是好生意,还有人会说销量大的生意就是好生意。
其实上面的几种说法都不太对,用现在的思维来看,一门生意是不是好生意,只需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那就是资本抢着要。
怎样才能做到资本抢着要呢?至少要符合3个标准:
第一、市场足够大!什么样的市场才能算是市场足够大呢?每年的消费额至少要在千亿元以上,最好是万亿级的市场。例如:房地产、智能机、新能源车、生鲜等。
雷军在实现财富自由之后又进行了两次投资,第一次就是选择创立小米手机。当时中国每年的手机需求量都在2亿台以上,平均每台手机的价格在元,那么仅仅中国市场就有亿的规模。如果再加上海外市场,万亿市场是肯定有的。
在国内手机市场无限内卷的今天,而且手机的更换时间在不断变长,雷军又决定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最主要原因也是市场足够大。
国内每年的汽车购买量在万辆左右,环保又是主流趋势,假设未来全部都买了新能源车,每辆车的平均售价在20万左右,那么汽车领域有4万亿的市场。
雷军自己也是投资人,他知道资本喜欢什么领域。他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创业者需要选择市场空间足够大的领域。
对于一个1万亿的市场,哪怕我们只得到5%的市场份额,那就是亿的营收规模,也很不错。对于一个10亿级别的市场,就算你得到了%的市场,不过也是10亿元的营收规模而已。更何况我们不可能做到拥有%的市场份额。
可能创业者在这里不太明白,为什么资本喜欢给那些处在风口的企业一投就是几十亿,自己只需要融资0万而已,怎么就这么费劲?
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懂这些顶级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因为投资机构投资一家普通企业和风口企业花费的时间差不多,可是回报却相差甚远。
反观刀剪领域,市场空间最多也就在亿元左右,毕竟市场龙头张小泉只有7.6亿元的营收规模。这样的市场规模不能完全引起资本的兴趣,因为缺乏想象空间。第二、刚需。刚需是资本是否参与的重要参考,因为刚需就意味着市场肯定存在,只不过是消费者选择哪个品牌的问题而已。
国内的房价为什么可以连续涨价几十年呢?最主要原因就是有很多人来到城市之后都渴望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刚需房市场一直存在。
刀剪对于几乎所有的家庭而言都是刚需,因为我们需要刀子来切菜切肉,也同样需要剪子剪点东西。因此,刀剪领域需要这个条件。
第三、高复购率。如果产品的价格不高,复购率很高也是不错的。这也是资本扎堆投资生鲜领域的原因。大多数家庭一天的生鲜花费只有几十元,但是我们每天都需要购买,如此高的复购率让资本感觉非常兴奋。
刀剪领域最尴尬的就是复购率的问题,因为刀剪领域卖的就是质量。如果刀剪经常坏,不仅会让品牌受损,还会断了后路。如果刀剪10年以上都不坏,那么公司就很难再卖新的产品出去。综上所述,刀剪领域是一个刚需,但是非高复购率的市场,而且缺少想象空间,因此资本对它的热衷程度并不高。
以张小泉为例,截止到年3月31日,张小泉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只出现了一个基金的名字,剩下的全是个人股东。
如果用资本的角度来审视刀剪行业,这并不是一门好的生意。如果我们想要在资本的助推之下快速占领市场,那么至少要选择一个市场空间足够大,具有刚需属性以及复购率很高的行业。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