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苑母亲的裁剪刀

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45248.html
母亲的裁剪刀文/图易美文

我的母亲八十岁了,她是个爽快人,很少留老物件,唯一珍藏在抽屉里的,是一把裁剪刀。扁扁的全钢结构,两块宽宽长长的刀面,象极了锷鱼的嘴巴,虽年代久远,却异常锋利,透着白亮亮的光。与之成对角连着的,是两个长圆形的钢质手柄,上面的青漆涂层虽经岁月磨蚀已不再完整,但漆面光滑细腻,看得出来,制作工艺相当考究,依稀可辨上面刻有“上海”二字。的确,这把剪刀,不是一把简单的裁剪刀,而是一把当时的上海名剪。它承载着母亲许多的艰辛记忆,也承载着母亲的骄傲和智慧,母亲用它剪出了自尊和自信,剪出了自强人生,也盘活了一家人。

母亲在师傅那里学不到真手艺,还被说成是“难得教”,她将一肚子的苦水倒给了远在外省工作的姨妈,姨妈很快就寄来了一本《上海裁剪书》和一把裁剪刀,母亲如获至宝,一有空就捧着书翻一翻,琢磨着怎样做衣服,她照着书上的图解和说明,拿着剪刀在废纸、废布上“依葫芦画瓢”。最开始,做一些短裤、背心等简单的衣服,之后就是小孩子的衣服,一点一点地进步,后来大人的衣裤乃至棉衣裤也做得有模有样了,并且,因为书上的裁剪方法先进,做出来的衣服好看,式样也时髦。从此,我们全家大小的衣服都由她包了,再也不用请裁缝师傅。

八十年代初,乡下开始流行穿西裤,母亲见别人穿着好看,便翻开书学着做,并给我们几兄妹每人做了一条。有一天,她师傅对她感叹到:我做了一辈子衣服,这西裤的口袋老做不平整,你怎么做得这么熨帖咯?象买的一样。试想,如果是稍保守点的人,可能不会将诀窍说出来,何况对方是当初那个心眼小又刻薄的师傅呢,母亲完全可以一个哈哈,不予理会,但她没有那样做,而是毫无保留地将技巧说出,并手把手地教她如何裁剪,就这样,她师傅做的西裤终于“出师”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衣服裁剪书上没有,母亲见有人穿着时髦衣服就会凑过去讨教或研究。有一次,一位回乡探亲的知青穿了件红色灯芯绒夹克衫,母亲直夸她穿着好看,在征得同意后,将她的衣服脱下来比划了一番,回家后就在煤油灯下琢磨起来。第二天放学,离家老远就听到母亲在喊我,原来是等着我试新衣服。当年,那件梅红色灯芯绒夹克衫是我们村的第一件夹克,也羡煞了全校的女同学。

还记得刚开始流行的确良面料和马蹄袖时,母亲给我和弟弟分别做了件粉红色和浅蓝色的上衣,还特别在我的衣领角绣了两朵小花,上学路上,传来村民们啧啧的的羡慕之声:满嫂子真能干,把崽女一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确实,当时城乡差别很大,在乡下,每家的小孩子都多,生活水平也不高,大人一天到晚忙于生计,能让小孩子吃饱就不错了,很少有空或花心思去管孩子的衣着、卫生呀什么的,但我们五兄妹无论走到哪儿,别人都说不象从乡下出来的孩子,这些都是母亲的功劳。直到八十年代末,我已经参加工作了,身上穿的衣服还是以母亲做的为主。

母亲除了做全家人的衣服,也会利用做衣服之便帮助村里的其他人家。那时乡下结婚一般会选在过年办喜宴,记得有位邻居家喜事临近了,上门裁缝师傅却突然生病不能来,邻居急坏了,求母亲帮忙救急,母亲接连熬了几个夜工,将新人衣服赶制出来,帮他家解了燃眉之急。

我父亲在外工作,我们兄妹都年纪小,家里缺少劳动力,很多体力活对于一个妇女来说很是吃力,母亲于是以给别人家做衣服为条件,跟别人家进行“换工”,将体力活进行转换,给父亲减少了负担和后顾之忧。

今天的衣服,大多是从生产线上出,不仅如此,服装生产在我国已成为一个大的制造行业,有大量衣服用于出口。人们要买衣服,上服装店、网购、高端定制,随心随意,家用裁剪刀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在母亲心中,那把裁剪刀却是一块丰碑,它曾给她带来希望和满足,给一家人带来生机和活力。而在我心中,它更象一个时代的见证人,向我们讲述着母亲勤劳智慧的一生,讲述着全国人民如何一步步走向幸福,讲述着全中国如何一步步变化发展繁荣。

作者简介

易美文,湖南长沙人,平生无所有,唯余小性情,愿珍惜未泯的童心,凭借固有的爱心,捡拾生活中的真善美,汇聚心中的花海。

关于凤视界

每周一、三、五刊发(节假日停刊)。作品分为散文苑、诗词绘、故事咖、山水洲、教育经、少年说、评论潮、美食坊等版块。投稿的作品必须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0.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