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静 荆新年 王琳 李旭旭
已是深秋时节,但是一提起今年4月份第38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还是异常兴奋。在潍坊滨海风筝放飞场,他们展示了一把“什么都能上天”。
坊间素有这样的说法:“世界风筝之都在潍坊,风筝生产基地在王家庄子。”据统计,目前王家庄子风筝生产加工企业有家左右,网店多家,从业人员0多人,年生产能力多万只风筝,年产值2.8亿多元,年产销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如今,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他们的风筝产业越飞越高。
王家庄子村一年做万只风筝。
产品升级,什么都可以飞
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由王家庄子一村、王家庄子二村、王家庄子三村、王家庄子四村组成。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生产的风筝放飞于世界各地的天空。
在王家庄子村国言风筝厂,挂着款式各异的风筝,满屋子多个花型的风筝几乎都不重样。
国言风筝厂算是有着27个年头的老字号风筝加工厂。单单一款“蝙蝠”风筝,就经历了多次变形。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说,“蝙蝠”风筝素有“遍福”的寓意,造型简单,受顾客喜欢。国言风筝厂最初制作的手工版“蝙蝠”风筝款式和用料都十分简单,后来根据市场需求,“蝙蝠”风筝在造型、材料、技术等方面持续升级。
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
像“蝙蝠”风筝一样,国言风筝厂每一款风筝都经历了这样的更新换代,并且逐渐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王国言深感市场的变化速度之快,所以几乎每年都在更新,旧款式淘汰,新款式紧跟。在国言风筝厂,每年至少有12个花型注册知识产权。
风筝造型花样更新换代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的升级。一个小小风筝,从印花、裁剪、缝制、穿边,到组装、质检、打包,就得十几道工序。王国言说,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这二十年变化令人不可思议。在生产车间,工人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缝制风筝布边。从手摇式缝纫机到脚踏式缝纫机,到电动式缝纫机,再到缝纫机全部电脑化,工人和风筝也伴随着缝纫机一同“成长”。
工人和风筝也伴随着缝纫机一同“成长”。
“硬核”手艺人的变与不变
王家庄子村一辈辈老手艺人将养家糊口的工艺做成了规模,推上了市场,并且在国际风筝节上走出国门。如今,传统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王兴胜就是为数不多仍然坚持做传统手工风筝的一位,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兴胜的手工风筝作坊。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王兴胜正在做龙头风筝的骨架。院门口堆着的竹子,就是他扎风筝骨架所用的原材料。竹子都是从南方运来的,而且得要秋天的竹子,因为这时候的竹子韧性好,再就是方便去掉外皮,容易粘合。王兴胜今年45岁,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着做风筝。王兴胜说,入门的基本功就是劈竹子。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竹子或者刀子划伤。扎制风筝首先要制作竹坯,将竹子劈开,去掉内层,还要用刮刀刮去外层的“毛坯”。王兴胜右手拿起特制的刀具,左手扶着两厘米宽左右的竹条,往下一拉就劈成了几毫米宽的竹条,动作十分娴熟。
王兴胜说,做纯手工风筝的窍门,一个要有兴趣,再就是得坐得住。他做风筝,常常一天就坐上十几个小时。一个龙头风筝骨架,分为龙鼻子、舌头、眉毛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多次才能完成。王兴胜曾经为了做一个两米多高的龙风筝骨架,花了整整二十多天。从框架到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光“龙头”,就要用50多块小竹条,每一条讲究不同的长度和弧度。王兴胜点燃一盏酒精灯,把竹坯放在火上烤了一会儿,用手轻轻松松便拿捏出想要的弧度。
王兴胜遗憾的是,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习画画,所以风筝骨架都是他一点点琢磨和反复实践完成的。除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风筝,王兴胜也在创新,屋子里挂着各式各样的创新产品,其中一款猪八戒的风筝骨架就是他自己设计的。王兴胜也在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但是传统手工风筝还不能完全用机械化代替,这也是他一直在坚持的原因。
互联网让风筝飞得更高更快
王家庄子村很多风筝加工厂都经历了风筝销售量的波折,他们最羡慕的就是村里做电商的脑子活泛的年轻人。年,由于村里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风筝打开了更宽广的销路。随后的几年里,王家庄子村的电商从两三家到了百余家,并且在年大见成效。
大学生王振林回村做电商。
28岁的王振林,是王家庄子村合利风筝厂的负责人。年,大学生王振林回到王家庄子村,帮助父亲打理风筝产业。在父亲的支持下,王振林先是开了一家淘宝店做风筝的批发业务,一年后又在天猫开设了自己品牌的风筝旗舰店。王振林属于村里第一批做网店的,他“一边学习,一边上岗,摸着石头过河”。
年疫情期间,虽然线下分销商的订单逐渐减少,但线上电商平台的订单明显增多,王振林的网店也红火起来。王振林说:“店里的风筝日销量突破了0只,当时父亲也觉得很不可思议。”父子俩一个负责线下,一个负责线上,成了放飞梦想的最佳“合伙人”。
现如今,王家庄子村80%以上的风筝加工厂都有了自己的网店,实现了线下线上同步销售。原先的旺季就是清明前后,现在风筝在线上获得了更长的“旺季”,一只只“潍坊造”风筝搭乘着电商的“春风”飞向世界各地。
攥紧风筝线,飞出新花样
在王家庄子风筝馆展示了这个村的“风筝史”。王家庄子四村支部书记王振华说,村里做竹编的传统风筝,得有几百年历史了,真正成为名片是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据王振华介绍,在王家庄子村,从事风筝产业的有0多人,年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王家庄子村的风筝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伊朗、阿富汗、欧美等世界各地。
在今年的潍坊风筝会,王家庄子村的放飞队也将“放飞梦想 健康中国”的风筝放飞于空中。风筝产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并且逐渐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
坊子工业发展区副主任韩普庆。
随着风筝产业的壮大,当地依托这一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采摘。王家庄子村也面临转型升级,一个是生产上升级,再一个是销售上转型。坊子工业发展区副主任韩普庆说:“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兴起,王家庄子的年轻人也开起了网店,办起了直播,红红火火,订单满满。后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风筝馆周边打造一个集风筝扎制、销售、电子商务、绿色农业于一体的风筝特色小镇,大力发展风筝产业。”
记者手记:
抓住机遇才能飞得更高
在潍坊,风筝已经不仅是特色产业,更是上升为地域文化符号。潍坊风筝历史悠久,真正飞出“名堂”是在年潍坊第一届国际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节拉近了潍坊与世界的距离,让潍坊深度融入了世界。
王家庄子村也抓住机遇,跟“风”做生意。
小小风筝富了一方百姓。采访的几日,记者发现王家庄子村果然名不虚传。五六十岁的老人做包装,中年妇女操作缝纫机,年轻人返乡创业做起电商,村民都可以在风筝产业链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风筝,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创新是王家庄子村造风筝的秘诀。王兴胜做的都是纯手工风筝骨架,出货量不大,他追求的是独具匠心。王国言的风筝加工厂,则希望与更多的像王振林这样的年轻人一起将风筝产业做大做强。王家庄子村从纯手工扎骨架风筝,到风筝制作机械化;从货商前来收购风筝,到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打开国际市场,再到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将风筝销售到山南海北。
如何深度挖掘提升世界风筝之都文化、品牌价值,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是他们正在探索的问题。这个“跟”风做生意的村子正攥紧风筝线,在国际舞台上飞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