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a-cd.net/fengshang/xinchao/1858.html
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哦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们店里放着地图仪,订单发往哪里,就先研究当地的气候、人文,融入设计。
——“红帮裁缝”传人戚柏军
壹
位于宁波鄞州湾底村的宁波服装博物馆里,有一张电子地图:蜿蜒曲折的奉化江两岸,40多个小红点在不停闪动。一个红点代表一个村庄,最早的“红帮裁缝”,就来自这些地方。
↑宁波服装博物馆里的“红帮裁缝”发祥地示意图
宁波服装博物馆馆员李本侹说,清末民初,一群宁波裁缝从海外学成归来,拎着剪刀、背着包袱,到中国的沿海城市开洋服店。凭借全新的制作理念、精湛的西装手艺,这些从奉化江畔走出的裁缝师傅赢得了众多洋人青睐。
李本侹说,当时国人管老外叫“红毛人”,“红帮裁缝”由此得名。
“当时‘红帮’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主要集中在南京路,这里面有最著名的六家店铺,我们叫‘南六铺’,都是我们宁波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学校,第一本西服专著,第一家西服店,制作了第一件西装和制作了第一件中山装,这个是‘红帮’对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上的五大贡献。”
↑旧上海南京路西服名店“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业主为“红帮裁缝”、爱国商人王才运
↑荣昌祥如今的西装展厅
五个“第一”,最有分量的要数第一件中山装。研究者们参考史料后认为,20世纪初,上海滩的“红帮裁缝”们根据孙中山先生等人的意见,采用西装的剪裁、缝制技术,参照日本学生装的款式,融入中华服饰文化的元素,根据国人的体型和生活特点,设计、裁制了第一件中山装。
宁波文史学者戴松岳在为《红帮研究索引》一书作的序中提到:“此装直翻领,胸襟缀有7颗纽扣,前胸设计4个贴袋,袖口配着4颗纽扣。这种款式新颖、线条流畅、中西合璧的新服装经孙中山试穿后获得各方人士的肯定,中山装于是横空出世。”
宁波服装博物馆首任馆长陈万丰说,当时的“红帮裁缝”敢为人先、洋为中用,成为中国现代服装的引领者。
“西装是‘开门’的,中山装是‘关门’的,领子不是扣起来的嘛。中山装可以说是我们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服装。中西合璧的服装的一个精品。应该说是我们国家一种国服。”
↑宁波服装博物馆首任馆长陈万丰接受浙江之声采访
除了中山装,基于中国人身材,“红帮裁缝”还创造了“海派西装”。而他们的后人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用一针一线将手艺代代相传。
按照“红帮裁缝”的说法,在做衣服之前,学徒必须先练透刀功、手功、车功、烫功这四大基本功。刀功就是裁剪技术;手功包括扳、串、甩、锁等14种手工工艺;车功就是缝纫机的操作水平;烫功指的是熨烫技巧。
↑“红帮”传人蒋南钊(右)和徒弟俞武军
今年73岁的“红帮裁缝”、省级非遗传承人蒋楠钊,16岁开始在老家宁波奉化学艺。他说,自己苦练了7年基本功,才做了人生中第一套完整的西装。
“最重要的,把你这个体型搞好。所以西装是这样的,你应胖的地方胖,应凹的地方凹。这里腰小的地方就小,臀围这个地方也要做出来。这个袖子呢要圆,像汽车轮胎一样要圆。搞服装呢我其实很喜欢的,假使这个衣服人家穿起来很好,我也感到很高兴的啦。”
贰
年,宁波奉化盛家村新开了家服装厂,请来告老还乡的“红帮裁缝”师傅传、帮、带,为上海的服装公司做加工。不曾想,厂里做出来的衣服做工精细、衬头挺刮、烫工到家、面料讲究,在上海一炮打响。
这段往事,罗蒙集团董事长盛静生记忆犹新。
“原先呢叫盛家村服装厂,当时我们村在上海有很多亲戚,大多数是做裁缝的。改革开放以后,来不及做,所以就在盛家村办起了服装厂。没想到,做服装啊,宁波人是特别会做。小作坊开始,然后我们注册品牌罗蒙。‘罗’是绫罗绸缎的意思,‘蒙’就是呈上,也是有‘红帮’工艺相传承的意思。”
↑位于宁波市奉化区的罗蒙集团总部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宁波涌现了雅戈尔、杉杉、罗蒙等一批知名服装企业。他们先人一步、自创品牌,宁波服装业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高速发展。
年,国家相关部委评出的中国“十大名牌衬衫”、“十大名牌西服”,宁波企业均位居榜首。
年,杉杉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年,雅戈尔服装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第一批“驰名商标”称号。“红帮裁缝”的故乡,又一次引来全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