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冲击下的服饰改革清末民初服饰变化

服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就开始用兽牙、骨针、骨蚌做成装饰物品带在身上,虽然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但是中国人爱美的天性却显露了出来。服饰与服装不同,服装是人们为了遮盖身体,而服饰则是在服装的基础上加以修饰,更加突出个人品味,发扬人们爱美的天性,也是人们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氏族政治的兴起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逐渐产生了贫富差距,开始分成三六九等,这时服饰也就不单单代表人们对美的追求,逐渐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服饰成为了区分人们社会等级和高低贵贱的工具。直到清朝末年,受各种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才开始变革,并逐渐摆脱了被赋予的统治意味,开始追求自由的风格。

远古人的配饰

一、清朝早期服饰制度

(一)发型

清朝的服饰风格与历朝历代大有不相同,满人入关直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服饰风格。满人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前额剃光,脑后垂一根长辫子的发型。满人的祖先过着以骑射为主的游牧生活,在打猎时难免会被头发干扰视线,于是他们索性就把头发扎成辫子,打猎的时候盘在脖子上,闲暇时就垂下来。这种奇特的发式一直流传,满人入关后,多尔衮曾强迫汉族百姓换成这种发型,强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起初这引起了汉族人强烈的抵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慢慢接受了这种发型。除了要留满族的发型,多尔衮还要求人们穿满族衣服,史称“剃发易服”,清代的冠服制度非常庞杂繁缛。

清代男子发型

(二)冠帽

清朝官员单单一顶帽子就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做工最为复杂的官帽。清朝官员的帽子分为凉帽和暖帽,帽子上有顶珠,顶珠用宝石制成,按照官员的品级高低来决定宝石的成色,最高等级为红宝石、次等蓝宝石,然后依次为水晶、白石、金顶,再往下就是没有顶珠的芝麻小官。官员的顶珠上插有孔雀翎,分为蓝翎和花翎,花翎又分为单、双、三眼花翎,单花翎地位最低,双花翎一般为王公大臣,三眼花翎最为罕见,一般由皇帝亲自赏赐。帽子上还有两寸的长短翎管,质地为白玉或者翡翠,是用来安插孔雀翎,帽子整体覆盖着红色丝绒做成的红缨。官员的帽子和服装根据参加活动的不同有不同的花纹和样式,根据等级的不同,用料、裁剪手法、衣服质量也不同。

清代官帽

(三)服装

清代的衣服也与以前的冠冕服制有所不同,因为满人是游牧民族出身,所以服饰风格颇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味,穿的都是贴身长袍马褂,不像汉人那样身着宽袍大袖,满人的服饰主要以方便骑射为主。满清贵族的衣服叫做“箭衣”,衣领偏硬,衣服袖口也一改往日的宽大,采用收口设计,方便骑射和读书写字,与今天的衣服袖口有些类似。清朝皇帝和百官都身穿补服,皇帝衣服正面用金线绣成龙的形状,文官衣服上绣飞禽,武官衣服上绣走兽。皇帝和大臣们还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的配饰,例如上朝时必须佩戴朝珠,根据不同等级制作的腰带,贵族们可以用玉腰带,普通大臣则只能用普通的腰带,他们可以在腰带上挂自己喜欢的佩饰,比如香囊和福袋等。在西方的现代服饰没有进入中国前,人们都认为这种穿着打扮非常合理,但是随着西方现代服饰文化的传入,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改变,随之而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冲击了清朝的服饰制度。

清代官服

二、意识形态变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一)洋务运动

列强没有进入中国前,清朝官方统一思想是程朱理学,伦理道德主要还是儒家传统,其中蕴含了大量“男尊女卑”、“君权至上”、“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下,整个清王朝都处于一种极度封建的状态,思想上更是麻木不仁。直到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经过数次失败,清朝统治者才意识到自己除了在武器上的落后外,自身制度和落后的思想也是失败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统治者们仍然要以官方意识形态来统治百姓,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整改。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第一次学习西方工业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其实质仍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改革运动,这次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工业和文化,而且也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两百多年来,清朝上上下下都梳着长辫子,他们对已经翻天覆地的西方工业社会一无所知,而且还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发型非常好看,直到清政府官员到西方国家进行访问,他们身穿顶戴花翎的衣服、脚上穿着笨重的官靴,还拖着一条“长发及腰”的大辫子,这惹得西方国家万人空巷,都要一睹中国人的奇装异服。这种歧视让中国人认识到了服饰改革的必要性。在洋务运动过程中,为了学习西方科技,很多儿童被送到西方留学,他们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想和社会风俗,剪掉了垂在脑后的辫子,梳起了西方人的发型,也学会了穿西装,他们回国后把西方服饰也带了回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传统服饰的落后,并极力想要突破这种束缚。

传统的长袍马褂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提出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他们不仅向皇帝进言改革政治制度、科学、文化、教育、医学,也提出了断发易服的主张。康有为甚至主张皇帝要带头剪发易服,改变传统服饰,给天下百姓做一个榜样。但是随着慈禧太后的反击,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以失败告终,康有为逃亡日本,光绪皇帝也被囚禁于瀛台,这次变法中提出的剪发易服言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作忤逆犯上之言。庚子之乱后,慈禧太后出于压力被迫同意了新政,但她始终不同意改变制服和发型,因为她很清楚如果服饰制度被新的意识形态所引导,清朝也就和灭亡没有任何区别了。然而,随着慈禧太后的去世以及戊戌变法中服饰变革的建议越来越得到人们肯定,清末的服饰已经在悄悄发生改变。

三、清末民初服饰大变革

(一)发型变化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冲击已经让大清帝国的统治者觉得有必要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革,只是他们出于维护官方意识形态和封建统治的需要,仍然对服饰改革怀有敌意。庚子国难后清廷的统治已经在风雨飘摇之中,为了挽救危如累卵的清王朝,慈禧太后只好同意了清末新政,并且通过了剪发议案,允许官民剪掉辫子。很多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带头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表示与这个腐朽的国家一刀两断,但是清末的剪辨浪潮只流行于维护新政的官吏和军队之中,普通百姓并不明白剪辨的意义何在。直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全国上下才真正掀起了剪辨的浪潮,在国民政府的强制执行下,除了那些相当顽固的清廷拥护者,大多数国民都接受了剪辨。他们渐渐认为剪掉了辫子自己才活得像一个人,而不再是其它国家口中的“辫子奴”。

剃发活动中的民众

(二)服饰变化

在迎来渐变风潮的同时,人们的服装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长袍马褂不仅不方便行动,而且颜色单一,已经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于是西装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最先穿西装的是在香港、广州、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对传统的长袍马褂感到束缚,因此他们是最早开始穿西装打领带的人,这样也能够更加方便赢得洋人的好感,赚更多的钱。后来留学回来的学生也西装革履,彻底抛弃了长袍马褂,新政后西装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并且军队、学校的制服也都是由西装改制而成。在穿西装的同时,中国人也开始佩戴礼帽,礼帽为圆顶,下面是一圈宽阔的帽檐,分为冬夏两种帽子,冬天的帽子是用黑色毛呢制成,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夏天的帽子用白色丝葛制成,一般为浅色,透气性好,戴起来十分凉快。这种礼帽与清朝的瓜皮帽和做工复杂的官帽完全不同,它象征着绅士的优雅,是所有男士都必不可少的饰品。

除了流行于大众之间的西装,辛亥革命之后还出现了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衣服,那就是中山装。中山装是革命先驱中山先生根据日本学生服装和中国服装设计出来的八字领口、四个口袋、正面五颗纽扣、左右两袖各三个纽扣的服装。中山装面料质地厚实、手感光滑,穿起来给人精神十足的感觉,深受当时青年学生和军政要员的追捧。中山装和西装的广泛流行,也标志着当时中国人服饰思想的改变,在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服饰束缚后,人们终于迎来了一次崭新的服饰大变革。

中山装

结语

从封建时代用冠帽服饰来区分等级,明辨尊卑贵贱的封建服饰制度,到新时代的服饰变革,中国服饰终于打破了原有的束缚,实现了平等。在列强打开国门后,中国人就一直在各方面努力探索,通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改变了原有的封建意识形态,把西方现代思想注入服饰改革之中,这对传统服饰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一次次的打击和变革之后,清末人们开始剪去沉重的辫发,梳起新式发型,一些人也开始穿上了西装,丢掉长袍马褂。辛亥革命后,人们对现代发型和服饰要求更加迫切,穿着西装或中山装,被压抑了数百年的个性终于得到了释放,服饰文化逐渐与世界接轨,变得越来越时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44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