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来,炝菜刀…这些曾经飘荡在大街小巷的的叫卖声,是天津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回忆,下面这些老手艺你还记得多少?
画糖人吹糖艺人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打着铜锣沿街叫卖,有的还会带着一个画着花鸟兽虫的圆盘,交过钱后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在哪儿就做什么。只需花上几块钱,便可看到画糖人拿着汤勺,在石板上飞快来回烧铸,画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
磨剪子/戗菜刀磨剪子来,抢菜刀…的长吆喝伴随着多少人的童年记忆,磨刀石上洒上一点水,转起砂轮打磨,刀、剪子立刻变得无比锋利,少些时候,不知会在谁家案头,切磋出一顿顿美味佳肴、裁剪出件件新衣。
嘣爆米花巷口响起蹦爆米花“duang”的一声,你是不是整个人都精神起来了!家家户户拿着粮食排成长队,三五成群等到蹦爆米花的师傅一声吆喝“都让开”,所有人躲得远远的,紧紧地捂着耳朵···那时候的爆米花怎么吃着都比电影院里的甜。
砸黑白铁住平房的建德人一定离不开蜂窝煤炉子,炉子的排气筒便是这种铁质的圆形管道,想要家里的炉子不堵,不倒烟,那一个上好的烟囱是不可或缺的,砸黑白铁这个行业便应用而生。
锔碗儿过去锔碗匠的装备就是担一根挑子,一头挂风箱,一头挂上炉子板凳锤子之类的。一个七零八落的碗,半个钟头就能重新拼好,现在碎掉一个碗,基本上就扔掉了,老手艺也就没了吃饭的市场。
补胶盆胶桶一般都是上岁数的大叔,手里提着一个篓子,出没在大街小巷,居民聚集处,十分有节奏地喊着:“补胶盆胶桶……”住家户只要有一家出来修,不一会儿,家家户户的姐姐们都会拿出自家的盆、桶啊出来修。
修伞现在伞太便宜了,随便20、30就能买一把,只要有点问题,难逃被扔掉的命运。所以修伞这个行业也就逐渐没落了!
修钢笔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只钢笔着实不容易,平时都是细心保养,要是赶上坏了,得赶紧找修钢笔的师傅修理一下,但往往用不了几天又坏了,漏墨、笔尖变性都是常事。
修理自行车补胎打气自行车满街跑的年代,修车那可是热门行业,谁家熊孩子把自家自行车骑车去爆了胎都得马上找修车师傅补胎,骑得亏气了,也可以在街边找个修车师傅借用一下气管子,打个气一般修车师傅都不会收钱。
配钥匙最有特色的路边摊,一字排开的各式钥匙样品,一把钥匙一块钱。
街边修鞋别看修个鞋,但有一大堆繁琐的工具,钉掌,缝线,走边,一气呵成,那些年,修鞋师傅的生意门庭若市,一天活都不断,今天送去修的鞋,最早也得后天来拿,修鞋还有排队!
弹棉花老一辈建德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肖像剪影用你的侧脸剪出你的肖像,手艺精到,一分钟成像。在相机没那么普遍的年代,许多建德人去旅游,都喜欢用这种方式留影纪念。
铁丝弯花活记得小时候在大街小巷里,总有老爷爷在揽活,一把尖嘴钳、一把18号镀锌铁丝就能弯出各式的形象。
卷棉花糖小时候,街头卖棉花糖的大叔像一个魔术师,轻轻几圈就能转出一个甜美的云朵。去公园玩,小朋友们必定人手一个。
吹糖人“肩挑糖担走街巷,手敲铜锣哐哐哐,引来孩童齐围观,吹个糖人好漂亮。”煮熟的糖稀经艺人的吹、捏、刻、剪,立刻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动物,小时候爸妈给买上一个,边走边舔,一路下来小动物的头便被舔完了!
姓名作画用山水鱼虫画出你的名字,画一幅最多需要2分钟,小时候家里挂上一副,亲戚朋友来了都免不了炫耀一番,倍有面儿!
捏面人一双灵巧的手,几分钟就捏出栩栩如生的面人,小时候最喜欢孙大圣。面人师傅带着行当,现捏现卖。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
剃头刮脸小时候大街小巷都是这样的摊位,那时候都兴“板儿寸”,讲究“刀快水热,一秃噜一个”。要是哪位师傅手艺好,周围谁再摆摊理发老百姓也不认。
编草鞋下地干活,农村人更加偏爱草鞋,老一辈的建德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编草鞋的经历,随着布鞋的普及,草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的背后却保留着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精修手表一张不到一米长的旧桌子,摊着各式的表,修表匠戴着特制的放大镜,聚精会神地盯着细小的零部件,将定格的时光重新开启!
刻章刻章是个精细活儿,小时候就喜欢趴在边上看人家刻章,一个章几块钱,却要花费至少一天的时间去做,现在电脑刻章逐步取代手工刻章,但总是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是少了“情怀”吧!
手写春联小时候的春联都是老手艺人纯手工写的,一个个毛笔字龙飞凤舞,刚劲有力,现在的春联虽然千篇一律,但批量生产的春联成本低,让老手艺生存举步维艰。
手工蒲扇取棕树叶子,修建成圆形,用针线和竹条把边缝上,之后上色,一把扇子便做好了,手活快的人一天能做10多把、现在有了空调,基本上这种手艺就失传了!
纳鞋垫、纳鞋底一到夏天,一群老太太围在路口的榕树下,一遍谈论家长里短,一边手中飞快地纳着鞋底或是鞋垫,针脚严密,花样百出,一副小小的鞋垫,就是一副栩栩如生的画。
手工毛衣小时候,羡慕别人进口的机织毛衣,百般嫌弃妈妈手工织的毛衣样式单一;长大了,拥有各种品牌的毛衣却再也找不到当年“妈妈牌”毛衣的温暖。
钉称绝对是良心活和细致活,刻斤对两细致入微,在还没有电子称的年代,商贩们做生意完全依赖于钉称师傅的手艺,市场的稳定平衡全在一杆秤之间,随着电子称的普及,钉称的手艺在民间越来越少见。
这些老手艺
现在在建德还能看到的屈指可数
熟悉的吆喝声早已成为我们童年生活里的一段剪影
希望这种文化的传承不要销声匿迹
更希望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
看到这些老手艺的方式不是在博物馆里!
为你推荐
点击标题快速查看
玫瑰绣·建德好闺蜜,文眉/亮唇/孕睫,两人同行,一人半价
福临门家居生活馆,彩电、电冰箱、微波炉、精品家居用品免费送
贷款装修,分期0利息,限个名额
不忘初心,回深山当农民,建德的这个美丽女人,散发着如茶的芬芳
建德人最爱吃的“刘记”回来了!刘光头亲自掌勺,请客一个月,请你免费吃刘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