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大脑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就必须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了解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是什么。什么是定位,什么是目标。这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今天在这里为你们一一道来。第一个:定位是什么?定位=身份=自身属性的客观概念。比如说我在我们家的定位就是大儿子,为什么是大儿子而不是大女儿,性别也是我的定位,我是一名男性,在家里的孩子中排最大,这就决定了我不是个大女儿。那么根据这些定位的叠加,就决定了我和父母弟弟妹妹们之间的亲属关系,我的身份也决定了我所做的事情会产生些什么样的影响力。这就是在做事情的思维中必须要思考清楚的,你的定位越清晰明确无误,你对于事情的逻辑关系和动态的变化就更可控和有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收,什么时候应该放。第二个:什么是目标?想要知道什么是目标,首先应该清楚什么不是目标。一切没有执行方法的空话就是口号,就不是目标。目标的属性特征一定是可以拆分出更加具体细致,可以通过数字量化的事情。比如:我要跑步,这就是一句口号,真正可执行的是把我要跑步拆分成我要跑2个小时的步,分4次跑,每次跑半个小时,3天跑一回,晚上7点的时间跑,跑5公里,去公园还是健身房跑……第三个:定位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定位是根据目标而生成的,清晰的目标是根据清晰的定位而生成的,它们之间会根据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到互相合适的关系,也可以说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定位和目标体系的建立和理解要想有新的突破性的认知,就要思考清楚定位和目标的概念,就是思考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就能决定目标可以是什么,或者反过来思考目标是什么,然后验证适不适合自己的身份,这个定位也可以需求是什么,然后决定已有目标该怎么继续拆分下去,在不断的拆分过程中,定位会有所细化,目标也会随着细化,就会越来越清晰有条理。这个思维方法是怎么运用并且更加清晰的理解呢?举个栗子:买的小书架到手了。运用定位目标体系来建立思考的思路,我的目标是把它给组装完成可以放书,定位就是我是一个有可组装的能力的人。这样定位与目标之间就可以连成一条思路线。一个有组装能力的人定了一个把书架组装完成的目标就会合情合理。继续往下拆分,它还在被包装着,我的目标就是把它从包装中快速方便的拆出来而不损坏到书架,那么定位就是我有一个可快速方便拆包装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剪刀。一个可裁剪的工具定了一个快速方便拆解包装的目标,也是合适的,而要如何快速和方便就要思考如何从最有效的地方进行裁切可以让这个书架最方便的拿出来,这个目标就可以继续拆分成在最短的时间裁切完成而不弄乱地方,定位就是一个宽大、光线充足、干净的地方作为定位。这个地方定了一个在最短时间裁切而不乱地方就显得靠谱,而一个不干净又窄小还阴暗的地方就感觉反而碍事。那么在这个定位和目标都清晰后一刀下去,一下子书架就出来了。把全部拆散的书架拿出来以后,再重新进行思考,思考已有的东西之间的关系,螺丝,木板,档板,和其他零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后,这里的逻辑关系重点是什么呢,是这些配件之间功能的组合关系,也就是彼此之间怎么搭配使用的关系,目标就是把所有零件组装完成并且使用,定位回到我是一个有基本组装能力的人,继续从最终目标里面拆分,零件组装完成一定是立起来的,所以第一个小目标就是让书架先能够站立起来,那么定位就是我是一个知道如何让书架站立起来的人,那么我需要的就是能够指导我让书架站立起来的知识对吧,这两个点练成一条思路线后,就是如何做的问题,如何做,把最中间的那块板先安装上,这就又拆分成了一个小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对应的定位是什么,就是有可固定板子的工具。可固定板子的工具定了一个把板子安装上的目标是合理的。这个工具就是螺丝钉和螺丝转。完成这个目标的关键条件还在于需要有人把两块挡板拿住,另一个人把螺丝钉安装上。安装好之后,书架就立起来了,接下来,把其他板子按照同样的方式安装上就可以了。目标就已经实现了。最后再把底部的保护垫贴上,就搞定了。然后确认各部分都安装完毕后就可以把多余的东西还有包装盒子扔掉。对于目标和定位的理解通过组装书架的应用和对组装书架的复盘分析后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虽然感觉听起来很复杂,其实这些都是一瞬间思考出来的思路,只是我把它拆分出来讲解,就会显得有点啰嗦,因为怕别人听不懂,所以能将详细点就详细点,定位和目标的运用取决于对这个体系的了解,是成正比的。认知越深刻,并且通过实际运用矫正和匹配理解,就能用得更加自如流畅。也会成为思维的惯性,大脑的系统思维一旦成了一种惯性,看到任何事情就能够第一时间有一个简单的系统性的思考,全面而立体的思维框架。但是一定要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和工作来锻炼这种能力,因为生活中真正能遇到的大事其实并不多,能力都是从这些小事锻炼来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就是这个道理嘛。记得目标和定位是可以不断往下拆分直到非常清晰的。所谓万事开头难,但是你只要把这个“难”拆分出最最简单可行的一步并且把它完成,就会给到你信心和勇气把后面的步骤走下去,你会发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是你在面对困难时反而想象力太丰富了。记得,你永远比困难牛逼,而不是困难比你牛逼,方法总比困难多,困难只能等着被解决被KO,而方法是没有上限的,只有更好的。所以你应该把你的想象力用来想方法,而不是想困难。定位和目标体系的整套方法的使用顺序和流程。定位和目标之间,一定有一个建立逻辑关系为后面排列执行步骤的阶段,逻辑关系这一步是把目标和定位体系用实际步骤连接起来的一个关键性的无形的线,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逻辑关系是让定位到目标之间能够开始有多条逻辑线(思路)分布,建立系统性思考的功能。在这个建立逻辑的阶段是为了思考得更加全面,对一件事情分析认识到的因素点越多,逻辑就会趋于合理和立体,有了这些才能生成合理可行的执行步骤。从定位到目标到建立逻辑关系这个阶段是断不能急的,是需要对过程、结果、条理性、步骤、事情的延续性等等进行深度合理的思考的。也要进一步对整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重新梳理和强化,整理出更加清晰的逻辑关系。这样的逻辑思维既能重新检视定位和目标体系的正确性,又能为后面执行步骤做好布置和理论基础。所以是最最关键的一步。那么讲这么多,中间那个逻辑关系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讲一下,逻辑=规律=顺序=思路。举个栗子,我打你一拳,按道理你有99%的可能性会打回我或者骂我,这就是正常逻辑思路,至于打哪里和骂什么我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不可控因素。那么这里的逻辑点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反应。你的反应是我判断逻辑思路发展的逻辑点。逻辑,也是事情发展的方向,就是规律。其实逻辑是很难讲得一清二楚的,因为有不同的点可以解释。比如时间、空间也是逻辑点,那么它们之间产生的关系属于逻辑关系。比如睡晚了上班可能会迟到,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要怎么才能不迟到,那么就先从时间的逻辑上来分析,就要思考这个时间是指哪个地方到哪个地方的时间,几点到几点的时间?会发现单独来讲逻辑关系是讲不通的,一定会涉及到目标和定位,所以正常的问题应该是“家到公司需要多少时间?”这个问题本身就把时间点和空间点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了一起。这就是逻辑的定义: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括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辩证逻辑包括矛盾逻辑与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包括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逻辑。从狭义来讲,逻辑就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是指人的抽象思维的逻辑;广义来讲,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逻辑。但这里的抽象与具象跟想象力中的抽象具象不是一回事。那什么是非逻辑呢,就是我能不能瞬间从家里飞到公司?这就是属于想象力的范畴了。继续分析,家到公司之间的逻辑点就是时间+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到站的时间,那么家就是定位,公司就是目标,那么这些逻辑点(到公司的时间+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到站的时间)连起来了之后,就产生了逻辑思路的判断,就有利于你思考问题了,坐什么交通工具最快?公车还是地铁?多少时间来一班车?到达站点之间离公司的距离需要多少时间?站点周围有没有共享单车之类可以下车后使用的?等电梯的时间来不来得及?这些都是逻辑关系成立后引发出来的思考,所以逻辑关系出来后还要通过的顺序把问题理顺。比如你家离公车站比较近还是地铁站比较近,那肯定是就近原则了,所以第一个思考的逻辑点就是坐最近的交通工具。那就选择公车好了,那么这个逻辑点引申出来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到达的公交线路哪一条是离公司最近的人数也不会太多?假如你对这些关键信息很了解,那么问题也一目了然,假如是16路好了,就10个站,人不会太多。但这个人不会太多的信息是要取决于你平时的观察了解而来,而不是你以为的人不会太多,特别是上班时间人不多的公车是很少的。引申出来的第三个问题,到站会不会没有共享单车可以缩短距离怎么办?假如还有米的路程,这里就要提取平时对于这个公车站的信息了解了,要知道思维是思维,思维只能帮助我们把事情尽量变得可控,但是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所以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外界信息也是对于思维的运用起到决定性的矫正作用,是作为原有逻辑关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及时了解信息才能更好的变通矫正自己的思维,让事情变得更加顺利与可控,至少不会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思考的结果与现实结果发生太大误差,而让事情变得失控。事实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强的人,一般能力不会差。他的逻辑一定很清晰。对于定位目标和逻辑之间的认识和关系进一步加强了,关键信息的重要性也了解了,细节信息的捕捉就更重要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不是开玩笑的,逻辑层面考虑的层次高不高细不细致,就真的是考验方法论和信息处理水平的时候了,你所认知的相关方法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到什么地方在这一步就会全都展现出来,所以具体的方法越多关键信息越多,在这一步就肯定能思考得越好。方法论+信息对于支撑逻辑关系就是这么重要的。逻辑思维虽然是顺序是步骤是思路是规律,但是不代表它一成不变,它也是跟着外界信息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是那种死板的逻辑思维,一成不变,认为事情要不是正就是反,要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善就是恶。这种思维就很狭隘,也容易造成偏见。举个栗子:比如拆茶饼这件事情,一开始我就在思考定位和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把茶饼给拆卸完毕装在盒子里,那么我的定位就是一个有可拆卸功能的工具和能力的人,定了一个拆卸茶饼的目标就是合理的可行的。那么中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逻辑关系要考虑的就是拆卸力度、工具的可操作性、茶饼本身的结构原理、受力点在哪里、厚度情况、松硬程度、拆卸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影响、执行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安全问题、拆卸的大小、完成后的放置问题、清理问题等等逻辑点梳理清晰后,就可以尝试着按部就班的下手了。茶饼是由上下两块紧合在一起的,中间比较薄弱,所以可以从中间开始掰开两半,再继续往更小了掰成四半,不断往更小了掰,再通过工具,从每一个小块从中间撬开,完成拆卸和工具的使用。实际上我是用手掰开的,因为家里没有合适的工具,只有一把小刀而且太软了,没法捅开大块茶饼,所以还不如直接用手掌从中间最薄弱的受力点掰开更加直接高效,再用工具辅助拆卸就更合理。因为用手掌能够事半功倍的使出力来掰,以巧力来掰。逻辑问题,它说的顺序是有了一个思考的逻辑点后罗列发展出来的顺序,而并不完全指顺序,所谓建立逻辑关系它是要综合的把所有的逻辑点、逻辑点与逻辑点之间的关系罗列出来,再把各自的逻辑点梳理出相关的方法论和知识点,形成一条逻辑线,每个点有了逻辑线后,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线与线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通过各类信息连起来就变成了一个个面,一个个面就让整个逻辑关系变得立体起来,丰满。为排列步骤和执行做好了认知上的执行指导意义。所以往后遇到复杂重要的事情,还是不要急功近利,建立逻辑阶段必须要深思熟虑,不要急着下手。把关系与关系思考清楚以后,做起来事情来会更加自如,胸有成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