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bdfyy999.com/m/
铁匠与疙瘩牛
作者:阿牛哥
疙瘩牛:山东俚语,游走江湖的铁匠们吃的饭,比疙瘩汤大很多的面团下水煮着吃。
中国的饮食文化南北差异很大,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而北方面食又以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兰州最具代表性。比如山东的馒头、大饼,山西削面、陕西biángbiáng面、河南烩面、兰州拉面,数不胜数。疙瘩牛正是山东打铁艺人行走江湖时常吃的饭,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打铁这门技艺的由来。
铁匠是一门很古老的手艺,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祖师爷是东周守藏吏(柱下吏)李耳,字伯阳。(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藏书馆馆长)也就是家喻户晓的太上老君。铁匠炉据说就是老君炼丹炉演化而来的。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所有铁匠铺都要为老君暖寿吃面,到了二月十五老君诞辰日,还要带家中男子到老君堂,举办隆重的仪式为老君祝寿。后来也有人供奉唐朝大将尉迟恭为祖师,其说不一,无从考证。
中国古代的铁匠分很多等级,最高级别的应该就是战国初期的铸剑师欧冶子。曾为越王允常铸五剑,名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又应风胡子之邀,与干将、莫邪夫妇同赴楚国为楚王铸三剑,名为:龙渊、泰阿、工布。
相传楚王夫人于夏纳凉,抱铁柱,心有所感,遂怀孕,产一铁,王即命干将莫邪将神铁铸剑。干将花了三年时间终于造成了一对举世无双的雌雄宝剑,并以"干将、莫邪"命名。之后因其深知楚王残忍多疑,料定楚王日后必然杀他,故献剑之前托付身怀有孕的妻子传雄剑干将于未出生的儿子,只把莫邪剑献给楚王,楚王见雌不见雄盛怒,将干将处斩。再后来才引出干将的儿子赤长大成人后,在深山中行歌遇侠客,定巧计替父报仇的故事,在汉刘向巜列士传》和巜孝子传》《搜神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欧冶子自幼与娘舅学习冶金技术,开始铸造青铜器和铁锄,铁斧等生产用具。他身体强健,智慧非凡,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发现了铜与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并在龙泉秦溪山中觅得铁英,赛泉、亮石三宝,炼制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后改名″龙泉",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被称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或许打铁与青铜器具铸造技术有一定关联。
古代官方打铁的工匠很多,有的打造盔甲武器,有的打造生产生活用具,各有不同。秦始皇时期制造的弩箭头形状,与现在子弹箭头非常相像,而且每个弩头之间的误差只有0.01毫米左右,手工制作的精度之高,就连当今世界工业发达的国家都为之瞠目结舌,难怪秦国的强弩能够在三百米之内穿透匈奴人的皮甲,在战争中频频获胜。并且耕地用的铧犁等农业用具,都是由官方打造并统一管理的。新的由官方发放,用旧了官方统一收回重新加工,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管理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铁匠都是官方匠人。
秦统一六国之后,收集天下的兵器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十二个金人,每个重达十二万斤,放在宫廷里。象征着从此铸剑为犁,天下再无战事。巜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廷中。说是金人,其实非铜即铁,并非黄金,但足以说明当时的冶金铸造技术之高超。
到了隋唐时期,铁匠铺已经广泛遍布于民间,被列为八大匠人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山东济南府一带的打铁艺人,每年春起走街串巷,专门加工打造一些锄、镐、菜刀、镰刀、斧头之类的日常用具。他们手推独轮车,携带一个烘炉、一只风匣、一方铁砧,两把铁钳、一把小锤、两把大锤,一方磨刀石、一把裁剪刀,一囗做饭锅、一个洗脸盆、三双铺盖。游走于县城、市井、村落之间居无定所,招揽生意。
为了携带方便,降低伙食成本,节省做饭时间,他们只带一袋面粉几棵白菜。饿了就在铁匠炉上支起一囗小锅烧水,把和好的面像包饺子时候揪剂子一样,一块一块下到锅里煮,里面再放点盐和白菜。做法简单,吃了扛饿。
铁匠的身材都是相当魁梧。老师傳左手掌火钳,把握火候,右手拿小锤打上手,两个徒弟分左右填煤、拉风匣、抡大锤打下手。只要老师傅左手铁钳将烧红的胚子夹出来,右手小锤一叫锤儿,两旁的徒弟便在师傅小锤的引导下抡起大锤趁热打铁,三把锤配合打得精准默契,火星四溅。
每一种饮食文化,都与其时代背景以及人文因素息息相关。疙瘩牛出自"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相信一定还有着更深远的历史渊源。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铁匠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疙瘩牛这种简单易行的铁匠面食和传承了几千年的打铁的手艺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