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都市报讯(记者王奇峰实习生赵锐通讯员袁佳丽缪慧)一把剪刀、一沓红纸,陪伴她从烂漫孩童到婆娑老妪。从四五岁接触手工起,剪纸这门技艺,陪伴了她几乎整整一辈子。在她的一双巧手下,人物、生肖、花鸟植物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坚守着初心,也收获了快乐。她就是家住咸安区浮山街道办事处银泉社区绿洲湾小区的潘红琴老人。
从小就和剪纸结缘
10月27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慕名来到潘红琴老人家中。得知记者来访,她热情地翻出多年来的“收藏”,一一耐心讲解。厚厚的剪纸作品册里,装载着她多年的心血。
“每年立冬过后,她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为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们准备春节的窗花,已经坚持好多年了。”潘红琴的老伴李德豹告诉记者。
潘红琴老人说,和剪纸结缘,既是机缘巧合,又似命中注定。年,潘红琴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工厂的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年,为支援当地经济建设,潘红琴家举家迁往河北张家口市。也是在张家口,她了解到剪纸,爱上剪纸。
“蔚县剪纸很有名,当地有很多民间剪纸艺人。”潘红琴介绍,蔚县(张家口市下辖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在幼时,看着一张张大红纸在当地艺人手中几番旋转裁剪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窗花、年画的记忆,就深深扎根于潘红琴的脑海中。受当地文化氛围的熏陶,四五岁的潘红琴就对手工萌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开始就是剪字做横幅标语之类的,后来慢慢学着剪起了窗花。”潘红琴说。
通过不断的琢磨和练习,潘红琴的剪纸技艺越来越好。在那个印刷体还不盛行的年代,潘红琴成为学校里名符其实的文艺积极分子。老师的赞许和同学的艳羡,都给了她无穷的动力。
剪纸见证平凡岁月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携手近50载,李德豹已成为潘红琴最忠实的“粉丝”。“我这个爱好坚持了这么多年,离不开老伴的支持。”潘红琴说,买纸、叠纸、准备工具、收集素材等等,这些环节有老伴的功劳。
年,李德豹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当技术员。同年,经同事介绍,他认识了美丽大方、心灵手巧的潘红琴。
年,潘红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一家修配厂工作。虽然天各一方,年,李德豹和潘红琴还是决定牵手相伴一生。“那时候条件苦,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聘礼,也没有嫁妆,就是亲戚朋友一起简单聚个餐。”李德豹回忆,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潘红琴为他们婚礼亲手剪的大红“囍”字。
年,河北张家口煤矿机械厂战略分迁到咸宁。年,武汉籍的李德豹选择来到离家较近的咸宁。年,潘红琴也从成都调往咸宁,和李德豹一样成为湖北煤矿机械厂的职工。
年轻时的潘红琴除了爱好美食、旅游和篮球,最喜欢的还是剪纸。“那个时候,省煤机大院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大部分工人都来自北方,所以剪纸的氛围十分浓厚。”潘红琴回忆,那时厂里的同事得空就聚在一起切磋剪纸。哪个同事家要办喜事,需要窗花和大大红囍字增添喜庆,大家也乐得帮忙。令她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位男同事一上午就可以剪出一幅“龙凤呈祥”。“看起来很简单,但琢磨起细节就会发现很了不起,我心里就很佩服,心里也暗暗较劲,想和他剪得一样好。”说起剪纸,潘红琴滔滔不绝。
年内退回家后,潘红琴有了更多个人时间钻研剪纸。做完家务之余,她就开始琢磨起剪纸的图案,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些作品能够呈现得生动,除了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还源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李德豹告诉记者,潘红琴有个爱好,平时看到什么觉得有意思的事物,总是要用手机拍下来,回来后再构思、画出轮廓;在电视或画报上看到喜欢的图案或字样,也会试着剪出来。
巧手“剪”出世间美好
在潘红琴看来,剪纸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平凡生活的见证,也能表达出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因为热爱,她就这么剪着剪着,一剪就是近70年。
“剪纸是一门易学但很难精湛的民间技艺,没有捷径可走。”潘红琴说,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练习,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剪出独有的风格和情趣。图案轮廓、下剪的力度……这看似简单的一剪一合,其实每一下都考验着剪纸人的功底和心性。
龙、凤、喜鹊、鹿、梅、兰、竹、菊、鱼、莲……在潘红琴的作品中,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一幅“五福捧寿”,由老寿星、寿桃和五只蝙蝠构成;“聚宝盆”则由铜钱、寿桃、蝙蝠和鱼组成。潘红琴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一组“四季平安”,是老伴李德豹七十大寿时潘红琴精心准备的礼物。“每只鸡的形态不一样,不同的季节分别通过竹、牡丹、菊花和梅花来一一表现。”潘红琴介绍。记者采访时,恰逢李德豹80寿诞在即,潘红琴正在准备一幅大型的“福禄寿喜”。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几十年来,剪纸已经成为潘红琴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部分。她用剪刀和妙想,在一张张红纸上剪出中华民俗,剪裁出世间百般美好。
因为爱好剪纸,潘红琴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快乐。几年前,她还曾受邀去一家小学和银泉社区活动中心教小朋友们剪纸。“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儿,得自己亲口尝一尝。”教学期间,潘红琴鼓励孩子们多观察,多实践,剪出身边的一草一木。
在潘红琴的影响下,她的外孙也爱好剪纸艺术。他在外婆潘红琴的指导下创作的“母女”作品,还曾获得过省级剪纸大赛一等奖。一位“希望伴飞”计划的志愿者跟着潘红琴学会剪纸后,带领更多孩子“透过窗花看世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管做什么,都贵在坚持。”潘红琴坦言,剪纸看起来容易,但其实很苦。剪子很尖,很容易扎到手指,往往一疼就是好多天,但当看着一幅幅作品在手中成型,就会特别快乐。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乐意教。”潘红琴虽已年过七旬,视力大不如从前,双手也不及年轻时利索,但她说,这项民间技艺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希望它能一直传承下去。